2025年刚过一季度,全球已记录54起船东遗弃船员事件。这不仅意味着今年极可能成为史上第二严重的弃船年,更是全球航运行业长期忽视劳工权益问题的集中爆发。
据国际劳工组织(ILO)数据,2024年全球共发生310起船员被遗弃案件,较2023年(142起)激增118%。疫情曾是催化剂,而当下,则是庞大“暗影船队”(shadow fleet)的迅速扩张——这些船舶大多挂着“假旗国”,运营方式不透明,成为剥削船员的温床。
这种“放任式弃船”并非偶发。越来越多的船东在面对船舶被扣、营运成本高涨或政策合规压力时,选择“一走了之”。被抛下的,往往是无法离船、没有薪水、缺乏食物和基本人权保障的海员。
为应对愈发严峻的局面,国际劳工组织近期召开会议,更新《海事劳工公约》(MLC),旨在改善海员的工作与生活条件。新修订内容包括:
正式将海员列为“关键工作人员”;
强化船员遣返保障机制;
明确海员享有无需签证即可上岸休息的权利;
增加对欺凌与骚扰的防范条款。
然而,即便有相关公约,实际执行仍困难重重。早在2022年底,ILO与IMO已发布《船员弃置处理指南》,但从弃船案件持续激增的趋势来看,指南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。
如“海员幸福指数”创办人 Steven Jones 所言:“假旗、暗船与混乱,是压榨的温床。弃船行为不是个别恶行,而是行业结构性漏洞的缩影。再不彻底改革,‘人’将彻底消失在全球航运的算式中。”
弃船,不只是一桩道德问题。它揭示了航运链条中最底层的痛点,也对全球港口、货主、物流服务商提出警示:航运再忙,别忘了还有人在船上等薪水、等回家。